【新时代廉政文化】故事 | 青春在红色传承中闪光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 2022-04-13 分享+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坚定历史自信,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扎根,把忠诚于党和人民落到行动上?每一名党员干部心中,都有自己的坚定答案。一起倾听来自一线的故事——

讲述人: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井冈山市人大代表、江西干部学院教师 毛浩夫

我出生在“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成长于一个被红色文化滋养的家庭。我的爷爷毛秉华曾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50年如一日在井冈山宣讲红色文化;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史工作者,一直从事着井冈山精神的宣传与研究工作。这样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对井冈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2016年夏天,为了考证关于井冈山革命的一段历史,爷爷执意去河北、北京等地调研。陪着爷爷,看到近90岁高龄的他仍在火车站、汽车站和地铁站之间辗转奔波,饿了就随便吃几口方便面,我十分感动。在爷爷的影响下,我决定回到家乡宣讲井冈山精神。

刚回来时,因为对革命故事的理解不够透彻,讲解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压力。要影响人、说服人,首先自己要学懂弄通。为了讲好井冈山精神,我在湘赣边界各县和秋收起义爆发地认真学习,还沿着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路线重走红军路。在实地走访时,遇到的每个村民几乎都能讲出一些红色故事,很多都是未被挖掘的。

工作中,我经常能遇到给自己带来思考的人和事。当自己了解得越多,受到的震撼就越多,就愈发坚定我从事这份工作的决心。我时常会想起爷爷的叮嘱:“宣传别人与改造自己相结合,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井冈山精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可以说,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找到了继续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通过中文向游客讲解红色故事。一次一位外国翻译官因为文化差异,将中国的“南征北战”翻译成了“东打西打”,造成了误会。这件事启发了我,作为一名有留学经历的宣讲员,我应该发挥自身特长,用英语讲好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向外国朋友们介绍真实、全面、立体的井冈山。

在尝试双语讲解的过程中,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觉得双语只是文字翻译,但井冈山上讲的是中国故事,若是简单地用我们的惯性讲述方式,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到位。工作中,我接触到了400多位来自60多个国家的政党政要,30多家境外媒体,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讲好中国故事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自己首先得悟透井冈山的故事,翻译内容要确保准确无误。同时,要用外国人更易懂的方式增加有效表达。为此,我不断地挖掘外国朋友们容易听懂、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增加共鸣点,让这些故事真正走入他们心里。

“中国共产党原来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真是一个奇迹。”一次,在听完讲解后,一名外国游客对我感慨地说。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欣喜——自己或许逐渐摸着讲解井冈山精神的门道了。

近几年,我们经常会深入农村、乡镇,去走近当地群众、接触基层一线的党支部书记。我亲眼见证了井冈山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在红色传承和绿色发展的新路上奋勇争先。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一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不仅存在于革命遗址、历史文物中,还闪耀在生态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我所见到的红军后代、村干部、创业青年一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让井冈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井冈山精神新的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动力。

没有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进入新时代,从曾经的旅游业“一业独大”到如今全域旅游、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三轮驱动”,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井冈山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弘扬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好党的优良作风,坚定历史自信,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也是克服一切困难的有力法宝。

井冈山的故事其实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有责任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温暖感人、激励人心的故事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给更多的国际友人,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更重要的是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毛浩夫 口述 本报记者 郝思斯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