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罗镇会议: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

来源:  甘肃日报    日期: 2021-04-29 分享+

a460b168-f5c3-4a5f-b43b-5f5520ed3751.jpg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展出油画《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

 58e81aa0-de76-4a0f-bd53-f9268193e27f.jpg

李丙申老人向记者讲述红军离开时的情景。

090aa50c-826f-4a00-901b-56ed231b0101.jpg 

社会各界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参观。

42540f50-6849-4fad-80d3-0c22be148a07.jpg 

如今的榜罗镇。

初春,枯黄一冬的枝丫正在冒出嫩绿,粉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站在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内的核桃树下,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红军在此欢呼和鼓掌的声音;走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序厅顶部的五角星,象征着伟大的长征精神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榜罗镇,距离通渭县城西南64公里。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这也是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唯一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确定了党中央和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以陕甘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重大决策,中国革命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挺进陕甘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9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进入甘肃境内,突破天险腊子口和渭水封锁线后,于26日傍晚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榜罗镇后,中央机关就设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从学校存放的许多报纸和杂志上,了解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严峻形势和陕甘革命蓬勃发展新情况,同时获得红二十五军已经到达陕甘苏区的新消息。

在榜罗镇会议旧址,一间土木结构的单面房屋,一张大方桌,五把椅子,五只陶土黑碗……桌上陈设的清油灯、烟灰缸和茶壶等都是原件,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室内另一侧的小卧室里有一方土炕、一张小桌子和一把小躺椅,土炕上还有一个小炕桌。这些看起来陈旧简陋的生活用品,成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历史见证。

“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就在这间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析讨论了红军所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研究了红军落脚点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抗日新阵地的方针,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作出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的重要决定。”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姚素新说。

9月28日凌晨,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从各个驻地赶到榜罗镇中心学校南侧打麦场的核桃树下。毛泽东向全体干部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传达了榜罗镇会议精神,为中央红军进军陕甘革命根据地做了纪律上的总要求、思想上的总动员。

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榜罗镇》一书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同志们,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的讲话振奋人心,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抗日卫国,成为党中央和红军将士们新的坚定目标。

通渭县委党史办主任张国军说,榜罗镇会议是一次彪炳史册的会议,它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为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史诗鼓士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气势磅礴豪迈的《七律•长征》,如大河奔腾,一泻千里,久久回荡……

9月29日凌晨,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离开榜罗,向通渭县城挺进。路途中,传来杨得志、肖华率领的一大队已经占领通渭县城的捷报,这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确定了长征的落脚点,又打了胜仗,红军指战员欢欣鼓舞,群情振奋。

当晚,毛泽东同志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长蒲正格介绍说,《七律•长征》是在榜罗镇会议为红军长征找到“家”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以口头朗诵的方式公之于世,它热情赞扬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激发了长征路上继续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红军将士们的勇气,进一步坚定了信心。

从那时起,这首著名的诗词便刻在了通渭大地上,也刻在了每一个寻求光明的中国人心里。

9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军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号召指战员们到陕北去,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10月3日,陕甘支队兵分三路,以急行军方式离开通渭,向陕甘革命根据地挺进,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结束了伟大的长征。

鱼水情深将帅街

榜罗镇老街道为“十”字交错,“田”字定格。

老街的“十”字中心位置,也是当年群众集聚看戏、红军宣传政策的古戏楼所在地。一座高大的牌楼巍巍伫立,牌楼前一条长约200米的古街青石铺路,沿街36处清末民初的民居和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里是红军将帅驻宿一条街。在这里,红军将士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榜罗镇会议召开前后的几天时间里,街道两边的商铺门前、农户院内和街道上住满7000多名红军将士,当年长征“四老”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及李富春、杨得志、陈赓、邓发、肖华等红军将领也住在这条街上。姚素新说。

为了不打扰群众生活,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红军就在街道上石块支灶,烧水做饭。这种不扰民、军爱民的严明纪律和体贴群众疾苦的爱民作风,感动了街上的群众。看到这些席地而卧、露宿街头的红军,老百姓烧水沏茶、送菜送面、腾房借物全力支持。

家住榜罗镇文丰村东街的李丙申老人至今还记得父亲讲述当年的情景。一队借宿在李丙申家院内的红军离开时,将部队一口完好无损的缸留下,带走了自家已经有破口的锅,还留下了4枚银元。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建成之后,李丙申将珍藏多年的这口缸捐赠给了纪念馆。

姚素新说,文物展柜中展出的一条围裙,是当年红军在当地一户群众家中借灶做饭时,用了这家的一捆烧火柴,临别时,一位红军为了赔偿群众,就把自己的围裙留给了农户。

书写在老街商铺门板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宣传标语,红军用过的水壶、书包……留存于纪念馆的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榜罗人民与红军的鱼水情深,成为榜罗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走好新的长征路

岁月仍在前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渭人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榜罗镇会议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改写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通渭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草畜、金银花、苹果、玉米为主的循环农业是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产业。近年来,通渭还抢抓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和“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使“风光互补,清洁通渭” 又成为一张亮丽新名片。

通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修缮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全面加快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不断完善教育功能。榜罗会议纪念馆全面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全面传承红色基因。每年“清明”和“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及时组织镇区及周边中小学生到馆内学习教育,全面开展流动展板进课堂、进企业、进村社、进军营等“四进”活动。榜罗镇会议旧址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榜罗镇革命遗址年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渭县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依托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义岗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文庙街小学、南园红军长征文艺联欢晚会纪念广场、南屏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方位多形式组织党史学习,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而凝聚奋进力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的一名宣讲工作人员,我要把党的故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学习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长征精神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接待讲解服务室主任王霞霞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温波 文洁 薛砚 兰州晨报记者 邢剑扬

历史回音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革命精神引领前行

陈月芳

榜罗镇会议是中国革命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确立了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在思想、政治、行动上指明了方向。

时光荏苒,当我们一次次踏上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这片红色热土,驻足一幅幅、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历史图像、革命文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艰苦岁月中不畏艰险、坚定乐观、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和扎根群众鱼水情深、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时时昭示着今天我们前行的足迹。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每一处革命圣地,都是一座闪亮的航标,为一次次伟大的行动导航。来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就是要追寻这段红色足迹,深入了解党的光荣历史,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学习党史,重在力行。我们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任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挖掘、讲述好定西红色故事,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心无旁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系列活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以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定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记者手记

向着新征程迈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抒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1935年9月29日,在通渭县榜罗镇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朗诵了这首诗。

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聆听这首豪迈的《七律•长征》,历史回音激荡在心中,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壮烈激情与伟大情怀。

踏过雪山草地的草鞋毡靴、抵御严寒风霜的夹袄背心、照亮前路的盏盏马灯……一件件革命文物还保留着历史的余温,带我们回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感受百年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永恒初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面前,我们党越是焕发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展现出运筹帷幄的英明决断!

到陕北去!到抗日前线去!榜罗镇会议的决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找到了落脚点,带领中国革命迎来历史性转折。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已经融入陇原儿女的血脉,成为我们接续奋斗、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动力。